學名
Chaetodon ulietensis  
發音 
Chaetodon ulietensis烏利蝴蝶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31 棲息深度 9 - 30公尺
中文名 烏利蝴蝶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蝴蝶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93 Chaet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鞍斑蝴蝶魚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鞍斑蝶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北部、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密克羅尼西亞卡羅琳群島 
同種異名 Chaetodon aurora, Chaetodon falcula, Chaetodon ulientensis, Chaetodon ulietensis confluen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Cuvier, G. etc. 183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9927 ASIZP0804089 ASIZP0914089 NTUM00087Holotype NTUM00088Holotype NTUM00089Holotype NTUM00090Holotype NTUM00706 NTUM01381 NTUM01417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Pacific double-saddled butterflyfish; Pacific double-saddle butterflyfish; Pacific doublesaddle butterflyfish; Sickle butterflyfish; Saddleback butterfly; Pacific doublesaddled coral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鼻區處凹陷。吻突出,尖嘴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具7-9列。體被大型鱗片,菱形;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軟條23-24;臀鰭硬棘III,軟條19-21。體黃褐色或淡色;體側具17-18條垂直細紋;頭部具約等於眼徑之黑眼帶,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體側在第四至第七背棘間及最後背棘至第一軟條間之下方各具一寬黑帶;尾柄具一黑眼斑。背、臀鰭金黃色;餘鰭淡色或微黃。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叢生的潟湖區,偶可出現於面海珊蝴礁區。單獨、成對或群集成小群活動。以藻類或動物淺渣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可可斯—基林群島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臺灣產於北部海域及蘭嶼、綠島等。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雖有觀賞價值,但屬於珊瑚礁魚類,故應留在海中供潛水旅遊觀賞,不宜捕撈或食用。在水族箱內的飼養較容易。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